当孩子说“妈妈,我怕”时,大多数父母的回应都错了!雷雨天气,孩子们大多会躲在爸妈怀里直说‘怕怕’…为什么那么大的孩子,怎么会那么怕下雨呢? 很多时候孩子的“恐惧点”总是让我们难以理解,明明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,为什么孩子会那么害怕呢?家长的回应往往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而大致相同:“这没什么好怕的”“爸爸妈妈不是在呢么,不要害怕”…… 而事实上,如果我们对孩子的“恐惧点”深入了解,就会发现,孩子们对某件事情产生恐惧是再正常不过了,而孩子对这种恐惧的克服很多时候也取决于家长的态度。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? 人的恐惧感是与生俱来的。婴幼儿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,尤其是在18个月以前,他们还没有发展起心理表征能力,要通过感官的感知、手的操作认识事物,因此对事物的了解难免流于表面,较难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和逻辑。 这种对事物的“知之甚少”往往会引发孩子的警惕,如果伴随着一些不愉快的体验,让孩子感觉到了威胁,就会产生恐惧,而他们又还没有学会用理性去调控自己的恐惧。 社会情感的自保机制 比如我们孩子的分离焦虑也是这种心理恐惧的折射表现之一,是孩子出于本能的“自保机制”。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最亲近的人有可能会离开,但是又不确定这种离开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,所以就会产生很大的焦虑和不安。 但其实这段分离焦虑的过程,对孩子来说,恰恰是成长中必须要经历的一部分,是一种本能的反应,对于他们来说是有保护作用的。许多家长在孩子3岁前就带他去上早教课也有这方面的考量。玛利娅·蒙特梭利早教IC幼儿之家课程,培养宝宝的独立性,从专业角度解决分离焦虑。 情绪敏感所引发的恐惧 有些孩子有一阵子很害怕夜晚的光影。他会跟大人说,“红色的好像眼睛啊,那一条红色一条黑色好像条纹的是什么……”在大人眼里,或许只是斑斓璀璨的灯光,但孩子却满眼全是光怪陆离的“怪物”,怕得不行。 丰富的联想能力除了帮助孩子认识事物,同样也会给孩子带来苦恼,一些本来很平常的小事物,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演变出可怕的模样,因此常常会受到恐惧的困扰。 外界加给孩子的恐惧 在小区里,一个两岁多的小妹妹走路走得很慢,听着爷爷在前边大声地喊着:“你再不走快一点,小狗就把你叼走啦!”小妹妹听完赶紧快速跟上去,爷爷很满意地继续补充着说,“真乖,走路快的孩子小狗才不会叼走你。” 这其实是一种“吓唬”,这种简单粗暴的吓唬也许能在短时间内“治住”孩子,结果往往是让孩子真的产生了不必要的恐惧,认为小狗一定会伤害自己,或者认为爷爷会丢下自己,这些都是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,增大孩子的恐惧心理。 问 输入标题当孩子说“我怕”时,怎么回应? 大多数父母会回答: “别怕!” “这有什么可怕的啊?” “怕什么怕啊!别那么胆小。” “勇敢点。” 当孩子向你诉说内心的恐惧,如果我们用“否定恐惧”的方法安抚,很有可能就会陷入一种无效循环当中了。就像我们向朋友倾诉生活苦恼时那样,孩子寻求的未必是一种解决方法,而是一种理解,这“理解”本身,已经是一种安慰和疗愈。 读绘本是不错的办法。绘本是很好的引导孩子克服恐惧的工具,帮助宝宝把不熟悉的“未知”化解为熟悉的“已知”,绘本中的主人公克服恐惧的过程,对于孩子来说也起着很好的榜样作用。玛利娅·蒙特梭利早教世家会有很多绘本,欢迎大家前来阅读。 具象化有什么好处?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,很多时候,都无法明确表达自己怕一个事物到底是怕什么,到底是怕它的哪一部分。同时,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,也就是说,他们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,很难进行对抽象概念的判断推理,必须有具体的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作为依托。 这就需要我们在帮助他表达恐惧、克服恐惧时,要具体化、现实化,多利用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,引导他通过亲身体验去破除恐惧。 要相信,孩子的内心是有充足的力量的,只是他们的节奏比较慢,我们需要的就是去培养这种力量,让它足够强大。 |